教学设计: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

课题:生活中的物体
课时:2课时
教学目标:
1.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及其特征。
2.培养学生观察、分类和比较的能力。
3.通过实践活动,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。
4.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。
教学重点:
1.认识生活中的物体。
2.观察和比较物体的特征。
教学难点:
1.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。
2.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物体。
教学方法:
1.讲解法:通过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,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特征。
2.观察法: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特征,引导学生发现规律。
3.实践法:通过实践活动,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,加深对物体的认识。
教学过程:
第一课时:
一、导入(5分钟)
1.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体,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名称和用途。
二、新课呈现(10分钟)
1.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的物体,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。
2.教师分别调查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熟悉程度。
三、学习活动(20分钟)
1.教师出示物体图片和实物,让学生观察并分组。
2.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相同特征,例如颜色、形状、大小等。
3.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并记录他们的发现。
四、小结(5分钟)
1.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,总结物体的特征。
2.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,检验学习效果。
第二课时:
一、导入(5分钟)
1.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体,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。
二、新课呈现(10分钟)
1.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的物体,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。
三、学习活动(20分钟)
1.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,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。
2.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的特征,例如大小、形状、颜色等。
3.每组报告他们的发现,其他组进行比较和讨论。
四、小结(5分钟)
1.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,强调观察和比较的重要性。
2.教师鼓励学生关注周围的物体,积极提问并发现物体的特征。
拓展活动:
1.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活动,观察和比较不同的植物和动物。
2.让学生自己设计小实验,观察和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物体变化。
教学评价:
1.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,进行形成性评价。
2.教师提供练习题和实践活动,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。
3.学生互评,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观察和比较方面的表现。